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时,电力行业率先纳入,钢铁行业虽被列为重点控排对象却暂缓入场。这一决策源于三重战略考量:其一,电力行业碳排放核算相对标准化,便于初期构建市场机制;其二,钢铁行业生产流程涵盖采矿、烧结、炼铁、炼钢等复杂环节,碳排放核算存在数据采集难、边界界定模糊等挑战;其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钢铁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更充分的政策缓冲期实现低碳转型的平稳过渡。
在近四年的政策窗口期,国家密集出台《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同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筑牢制度框架。
然而,行业转型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以中国宝武、河钢集团、鞍钢集团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构建覆盖碳配额管理、排放监测、交易策略制定的全链条碳管理体系。例如,中国宝武2022年发布碳中和行动方案,并率先开展氢冶金试点项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调研显示,约60%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尚未设立专职碳管理部门,约40%的中小型钢铁企业缺乏专业碳核算人员。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等、靠、要”心态,过度依赖政策宽松或配额倾斜,导致行业整体减排成效迟缓。
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多重制约因素:第一,中小企业低碳转型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承担氢冶金、CCUS 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成本;第二,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缺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第三,碳排放监测统计体系不健全,部分企业数据采集存在偏差,影响碳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面对碳市场的刚性约束,钢铁企业需从四方面构建系统性应对方案。
(一)革新能源结构,实现源头减碳
能源结构革新是破局关键,企业应加速淘汰高耗能工艺,扩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应用,重点攻关氢冶金技术,其以氢气替代碳作为还原剂,可实现70%以上的二氧化碳减排;同步推进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将生产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原料或封存处理。
(二)建设绿色物流,降低运输排放
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推广氢能重卡、电动货车等新能源运输工具,整合优化运输路线,发展铁路、水路多式联运,降低物流环节碳排放强度。
(三)深化循环经济,拓展减排路径
循环经济模式需深化拓展,每利用1吨废钢炼钢可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应完善废钢回收网络,提升预处理技术,同时推进钢渣建材化、余热发电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推进数字化转型,精准管理减排
数字化转型是核心驱动力,借助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全流程碳足迹实时监测,精准定位高排放环节,通过算法优化能源分配,并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碳配额管理与交易效率。
此外,企业需强化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低碳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加大碳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构建覆盖战略规划、技术研发、市场交易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唯有以多维协同的转型策略主动拥抱碳市场,钢铁企业方能在绿色变革中重塑竞争优势,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行业力量。
联系人: 穆总
电话:0086 18615198686
Whatsapp:8615815579091
地址:香港九龙观塘兴业街4号The Wave7F-720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科技园社区科苑路8号讯美科技广场1号楼27F
W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