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展示       关于电动车与光储直柔建筑协同互动发展潜力研究…

新闻展示

关于电动车与光储直柔建筑协同互动发展潜力研究

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约8500万辆,区域电耗预计增加20%。私家车大部分时间在建筑停车场停放,为电动车与建筑协同互动创造了条件。光储直柔建筑整合多种技术,能源利用效率高、灵活性强,其与电动车的交互(BVB)能解决充电问题,还能支撑电网。

国内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了光伏发电富余时给电动车充电、光伏不出力且电网供电紧张时电动车向建筑放电的可行性。我国已建成和在建超60栋具备光储直柔特征的示范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应用场景多样。
一些项目成果显著。清华大学建筑节能楼采用智能有序充电策略,实现100%光伏充电,提高了光伏自消纳率,降低了并网压力。深圳未来大厦的能耗相比同类建筑大幅下降,减排效果明显。北京房山昊天碳中和公园也凭借相关技术获得多项奖项。同时,智能充电、车网互动等关键技术的成熟,为协同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相关商业模式也初步形成。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村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建设充换电设施。当前,乡村分布式光伏存在消纳与并网难题,户均光伏发电量远超生活用电量,且受村级电网变压器容量限制。“光储直柔”+电动汽车模式可让农户优先消纳光伏电力,多余电力有序上网,减轻变压器扩容压力,是农村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

这类建筑屋顶面积大、用能多、车辆多,适合应用建筑电动车交互技术。以1万平方米办公建筑和100辆电动车为例,车辆储能可削峰填谷。在峰谷电价差异大的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开展,具有经济性。


相关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品牌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如部分智能充电桩与光储直柔系统通信协议不匹配,影响系统运行和用户体验。

建设光储直柔建筑系统和充电设施投资大,设备成本高,安装、调试和维护成本也不低,给普通用户、物业公司和能源企业带来资金压力,限制了商业模式推广。

虽然有鼓励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的政策,但针对协同互动商业模式的专项政策较少。在电价补贴、市场准入和电力交易规则等方面不完善,影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较新,用户对其原理、操作和收益了解不足,担心反向放电影响电池和车辆性能,对智能控制系统的安全和隐私也有疑虑,阻碍了模式推广。

在全球积极迈向低碳乃至零碳能源体系的进程中,建筑、车辆与电力系统之间的协同互动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政策层面持续发力,大力扶持相关领域的发展;技术也在不断突破创新,为三者协同提供了坚实支撑;与此同时,市场对于高效、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需求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三者协同互动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未来有望催生出更为成熟且丰富多样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将全面渗透到能源生产、存储、传输以及消费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有力推动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重塑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