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电制氢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废换宝”,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搬运能源,而是需要“资源-场景-技术”等全链条协同。以西北地区为例: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风光资源丰富,2024年西藏风电利用率仅83%,光伏利用率低至68.6%。但场景需求匮乏,当地化工、物流产业规模有限,氢能重卡、燃煤掺氢等应用场景尚未形成规模,导致制氢与用氢脱节。
反观东部沿海地区,氢能重卡、工业脱碳需求旺盛,但土地资源紧张、可再生能源开发空间饱和,难以就地消纳绿氢。“西氢东送”的构想,也因现阶段氢能储运成本高、长输管道建设周期长而难以实现大规模运输。
因此,绿电制氢-绿氢就地消纳仍是短期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如内蒙古阿巴嘎旗风光制氢项目,用弃电制绿氢,年产绿氢1200吨,可满足60台氢能重卡运营需求,替代柴油2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0吨。其成功关键在于:依托本地风光弃电,规避跨区域输电损耗,实现资源就近利用;与矿区重载物流需求结合,氢能重卡运输煤炭、矿产,形成“制运用”闭环。
为应对风光发电波动性,需配置PEM电解槽及储能系统,初始投资较常规项目进一步增加。即便弃电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设备利用率不足也将推高单位氢气的综合成本。
弃电制氢要综合考虑制氢成本和利润水平。比如西藏风光发电的利用率更低,从制氢潜力来看很大,但由于当地绿电绿氢的消纳场景少,即使用弃电制氢,也很难找到消纳场景。制氢项目可能陷入“发了氢却卖不掉”的窘境。
短期内,弃电制氢将聚焦资源禀赋优越、消纳场景明确的区域;长期则需依托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源网荷储氢”一体化模式,将分散的弃电资源转化为稳定的氢能供给。
资源账:不是所有弃电都适合制氢,需筛选发电稳定性高、消纳场景明确的区域;
经济账:制氢成本需与下游市场承受力匹配(如重卡用氢价需低于25元/kg,冶金、化工等大工业场景氢价需要低于20元/kg)。
生态账:避免盲目投资导致设备闲置,需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区域特色氢能生态。
联系人: 穆总
电话:0086 18615198686
Whatsapp:8615815579091
地址:香港九龙观塘兴业街4号The Wave7F-720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科技园社区科苑路8号讯美科技广场1号楼27F
W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