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展示     行业新闻       解锁海上风电 “碳金矿”…

行业新闻

解锁海上风电 “碳金矿”

中国新能源产业再迎里程碑——国内首批海上风电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完成。这一突破不仅为海上风电项目开辟了“卖碳创收”新路径,更释放出政策端加速行业发展的强烈信号。为何海上风电能率先突围?其背后的商业价值究竟如何?

一是资源禀赋突出: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近海和深远海的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将近30亿千瓦。

二是减排潜力显著:相较于陆上风电与光伏,海上风电单体项目规模更大、年利用小时数更高,单位发电量的碳减效益更明显。

三是降本诉求迫切:当前海上风电平均建设成本在10000-14000元/kW左右,是陆上风电的2倍以上,且受离岸距离、水深等因素制约,运维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需要政策端给予支持来实现经济性提升。

CCER机制恰似一剂“强心针”,将减排量转化为真金白银。以此次首批交易的7个项目为例,三峡新能源江苏如东H6项目(装机400MW)登记减排量达150万吨,按80元/吨碳价计算,可额外创收1.2亿元。


陆上风电与光伏的落选并非因其环保价值不足,而是源于行业成熟度的差异。当前陆上风电与光伏已实现平价上网,发电成本已降至0.2-0.3元/kWh,脱离补贴依赖。而且国家通过绿证交易为其提供市场化收益补充,无需叠加CCER政策。反观海上风电,仍处规模化初期,亟需政策扶持破解“高投资-低收益”困局。

CCER交易为海上风电项目开辟了第二收入曲线,但CCER收益并非普惠性红利,需满足两大硬性门槛:一是目前仅离岸30公里以上或水深超30米的并网项目可参与,二是须经第三方机构审定核查,确保减排量可监测、可追溯。在政策端亦释放长期利好,如取消额外性论证要求,降低项目申报难度;允许企业自由选择绿证或CCER交易,过渡期长达两年。而且当前80元/吨的碳价仍处低位,未来有望持续上涨,进一步放大收益空间。

CCER交易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为海上风电注入“绿色溢价”。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与技术进步,海上风电的“发电+减碳”双重收益模式将加速行业从政策哺育转向自我造血。对于企业而言,抢占优质资源、优化成本管控、打通碳资产开发能力,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