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展示     行业新闻       后补贴时代,氢燃料电池车的规模化场景在哪?…

行业新闻

后补贴时代,氢燃料电池车的规模化场景在哪?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50%的今天,氢燃料电池车仍在冰与火之中。一边是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一边是产业化进程的举步维艰。我们四处走访调研,试图在迷雾中寻找答案:褪去政策补贴的外衣后,氢燃料电池汽车究竟能不能找到自我造血的应用场景?

基于产业发展规律,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突破需要同时满足必要性与可行性,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涉及能源安全与减碳目标,后者则取决于技术经济性与场景适配度。
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在于能源结构转型与汽车产业升级,其可行性则体现在两方面:技术可行,即产品性能不逊于燃油车;经济可行,即购置与使用成本具备市场竞争力,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逻辑与之同理。从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发展氢车的确有必要性,有效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并实现碳减排。但就氢能产业发展周期而言,当前可行性尚存不足。虽然技术层面已具备一定商业化应用条件,但应用规模尚未形成,经济性指标仍不理想,具体表现为购置成本高昂与运营费用居高不下。

因此,需重点发掘氢燃料电池汽车具备不可替代性优势,同时能实现经济性运营的细分场景。尤其是在为期四年的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即将结束的时间节点,更不能局限于示范城市群政策框架,而是需要探索不依赖财政补贴即可形成商业闭环的应用领域。

氢气价格具有竞争力且存在稳定运输需求的商用车场景值得关注,具体可分为三类:其一为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绿氢生产+矿区重载物流”模式。该区域风光发电成本优势显著(内蒙古风电度电成本0.15-0.2元/kWh,光伏发电0.2-0.25元/kWh),绿氢制取成本可控制在十几元区间。哈密、包头、鄂尔多斯等资源型城市具备稳定的煤炭、矿产及化工产品运输需求,既能支撑氢车运营,又可实现绿电绿氢的就地消纳。其二为晋陕冀等中部地区的“工业副产氢+工业重载物流”模式,依托钢铁、氯碱产业集聚优势,在保障工业副产氢稳定供应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大宗物料运输需求(如钢铁行业年运输量达数千万吨级),兼具碳减排效益。其三为华东区域的“氢能冷链物流”模式,以广湛氢高速为典型,通过财政补贴降低氢气与车辆使用成本,依托城际冷链运输网络构建规模化运营场景。

尽管电动化趋势已然形成,但氢能与电动技术实为互补关系:氢电混合动力既可解决传统燃油/混动技术的能源依赖与碳排放问题,又能规避纯电车型补能效率低及高寒地区性能衰减等技术痛点。

目前来看,京津冀、东北等北方地区的B端氢能乘用车市场仍具有显著发展潜力:
从产业层面,规模化生产是降本增效的关键。当前商用车领域实现十万辆级规模的难度较大:2023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53.2万辆(渗透率17.9%),其中氢燃料电池车型仅5000辆(占比不足1%)。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对成本极其敏感,与氢车现阶段购置、营运成本高形成矛盾。反观乘用车领域,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超1100万辆(渗透率48.9%),其中B端运营市场年销量近百万辆。若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占率达10%,十万辆级规模可使系统成本趋近锂电池水平。
从产品层面,当氢气价格降至35元/kg时,氢能乘用车运营成本即可低于燃油车。购置成本方面,采用20kWh电池+30kW燃料电池的混动方案,相较于主流80kWh纯电车型成本接近。十万辆规模下,储氢系统成本可控制在1万元/套,燃料电池系统成本1000元/kW,燃料电池和储氢系统成本约5万元,总体实现与电动车型成本持平(电池按0.6元/Wh、80kWh容量计算,成本共4.8万元),同时解决低温性能与补能效率问题。特别在北方寒冷地区,氢车竞争优势显著。同时,B端运营市场更适于集中管理,提高安全性。民用市场推广则需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与安全管理体系。

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到,氢燃料电池汽车适用场景与区域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存在强相关性,主要集中于长续航、快速补能、低温衰减弱等电动车型技术瓶颈领域。当然,产业能否实现突破性发展,仍取决于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及产业链协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