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展示     行业新闻       负电价常态化:新能源时代的阵痛与机遇…

行业新闻

负电价常态化:新能源时代的阵痛与机遇

“负电价”一词近年来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今年五一期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连续五天出现负电价。表面看,这是节假日工业用电骤降、新能源发电“大爆发”的短期供需错配,但更深层原因在于——随着新能源装机量持续飙升,电力系统的调节短板日益凸显,负电价或将从“偶发事件”转为“市场常态”。

负电价的本质,是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不足的集中体现。风光发电具有强波动性,而电力无法大规模储存。当新能源大发叠加用电低谷时,需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调节,火电机组若频繁启停,不仅成本高企,还会折损设备寿命,因此宁愿报负电价维持运行;新能源场站则因中长期合同收益、补贴政策支撑,即便现货市场报价为负,综合收益仍可能为正。这种“花钱买调节资源”的行为,实质是企业对系统调节短板的被动应对。




1.发电企业:短期冲击有限,长期面临转型压力

当前电力交易以中长期合同为主,现货市场波动对整体收益影响可控。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浙江新能源90%的发电量按照0.4153元/千瓦时结算,只有10%参与现货市场。山东电费结算由“中长期+现货+容量补偿”组成,现货交易实行“日清月结”,按月度周期有80%以上为中长期合同,负电价对结算电价影响也比较小。

但长期看,负电价释放了明确信号:煤电需从“发电主力”转向“灵活调峰”,加速灵活性改造,探索“火电+储能”联营模式。新能源也须摆脱补贴依赖,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2.电力用户:成本影响微弱,但行为模式需转变

目前工商业用户90%以上电量通过中长期合约锁定,现货价格波动影响有限。然而,负电价释放了“分时用电”信号:若能灵活调整生产计划,用户可显著降低用电成本。



利好储能与虚拟电厂。负电价时段充电、高峰放电的套利模式商业价值凸显。山东“五一”期间,储能设施全力充电,既缓解弃电压力,又为后续高价放电储备资源。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散负荷,成为“隐形调节器”,政策已将其纳入电力市场主体,未来市场规模或达千亿级。

冲击调节能力差的火电。若仅依赖容量补偿“躺赚”,未来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频繁启停导致的设备损耗和成本压力将激增。另外,在消纳条件差的地区盲目扩建新能源项目,可能因电价波动陷入亏损。


负电价常态化,既是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阵痛”,也是电力市场成熟的标志。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速,负电价将像“股市波动”一样,成为市场主体必须适应的常态。对于企业而言,唯有主动拥抱灵活性改造、精细化运营;对于政策制定者,需加速打破省间壁垒、完善市场机制,才能将挑战转化为能源转型的跳板。